Tuesday, January 19, 2010

华团与华基政党挂着巫统的钩



独立后的马来亚,后期的马来西亚,直到八十年代敦马掌托时期,应被列为我国建国时代。建国总逃不掉建稳定、建基设、建经济、建教育和建人文。
我们看建国这条路,如果说1957年,我们从零开始是不大正确的。不谈二战,英殖民时期,政经文教组织已经酝酿,只要我们细读一些五十年从未修改章程的组织纪录,他们的成立宗旨和理念都环绕在建国的纵横事务。建国路上,不论那一门的奋斗,那一类的社团,多多少少都离不开政治权力中心。明打明的,政治人物本身直接担任组织领导;突选挂钩的,组织不时与政治人物拉埋一堆;互相利用的,组织倡议和政治人物眉来眼去;有背后议程的,领导暗地里和政治人物打交道;光不了明的,往往都有管道隔空私会。总之,建国路上,组织和政治的关系普遍上是一体的,最少也有半导体。
从国阵成立到建国时代末期,巫统政治心里战成果频频,以华人为主的政治机构、乡团、社团内外受制,民政党加入国阵削弱马华政治华裔代表层面就是一个列子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首相和华裔政党、华团和以华人为主的民间团体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约会迷藏,马华代传话,首相假假听不到,有了方案,不让马华传达,自己扮演好像很了解华社的角色,这一切,使到政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开始了像雾又像花的关系。
今天,政党和民间组织之间为办事能力的猜疑起哄,我想这也是巫统再笑一次的时候。我想问三个问题:
(一)  建国之路走完了吗?
(二)  政治与民间组织没有了分标妈?
(三)  华社领导的智慧被收买了?
如果三个答案都是“是”,也是大家收工过年的时候了!

2 comments:

hainansword said...

在英殖民时代,大多数组织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捍卫各籍贯乡团成员的福利,并没有太多政治性的议程或行动。独立后至今,因为有了华基政党和本国种族政治架构的催化,民间组织和政党是不能分割的一块,大家互相‘利用’又互相牵制,这模式一路来都已成形。巫统无可否认的是它为了保护本身的利益及牢控华基政党的需要,往往会在它本身弱势的时候或在朝华基政党强大的时候,采取特别宠爱华团和漠视马华的心里战术,政党和华团之间互相争宠的现象,整体上来说是一项心里统战的策列。
今天,当马华处于最弱势的时期,这正好是此现象特别彰显的时刻。
建国之路还漫长呢,美国独立了两白多年也不敢说建国之路已完成。政党和民间团体有分标的情况也慢慢变成像雾又像花,华社领导的智慧嘛,见人见智了!

吾说八道Rukun Lapan said...

华团的成立对华社是絶対一件好事。那种像什么9大10大乡团/什么全国联总/什么州联总,我觉得管理不当就会被有心人所利用。

我想雪华堂的表现不会比不上,什么9大10大乡团/什么全国联总/什么州联总。

每年花了成千上万的钱开全国大会不如把钱捐给华校。